更新时间:2025-08-09 12:56:45
大概是一个老男人美化了自我的暴力行为,把女主的天真活泼的言行都当做了邀请和勾引,并且幻想着对方就是这么想的。可怜身体比心性先成熟的女孩也没有人教过她如何保护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我爸妈。在我刚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也没这种性意识,不知道某些言行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在心理上彻彻底底还是个孩子,但现实的各种第二性特征开始越发明显,单纯天真的眼中装不下未知的恶魔,没了解过的可怕事情根本难以想象有这样的存在,更不会用防范的身姿去面对他人。因此挨了不少骂,如今明白他们是真的担心我,也是真的在保护我。 之前其实误解了这部片子,直到今天刷到一个博主的解析才发现问题,不过对于这么一部本身是想用极强的具有欺骗性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恋童癖的批判却使大量的观众误会其本意,甚至以此片滋养心底无法言说的恶的结果,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说它成功。也许有一部分男主帅气的功劳导致多人误判是美好的爱情故事,但也正因如此更表现出了可怕之处和现实女孩们的困境。 “洛丽塔原著的序章,序章里面有明确写过,洛丽塔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是亨伯特对自己罪行的辩护,作者的三观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歌颂这段爱情的人是被"亨伯特"绮丽的语言所欺骗的,而坚定认为亨伯特炼铜的人才是对的…洛丽塔全文除去序章,是以施暴者为第一视角叙述的,这本书没有帮罪犯开脱,相反它揭露了炼铜者的狡诈。 喜欢最后那句话。是他毁了她,他写的文字,其实就是他以他自己的视角看到的洛丽塔,那并不是真实的洛丽塔。他所谓的洛丽塔对他的引诱,只是他自己的欲望,也许并不是洛丽塔的本意。就像很多女孩子穿裙子,在女孩子而言是觉得裙子好看,而不轨之人眼里就是引诱。” 引用了网友的两段话。 “这个小女孩自幼丧父,并且正在性的敏感期,需要母亲和父亲对她进行两性的教育。可是在她丧母,最脆弱孤独,没有监护人的时候亨伯特趁机诱奸了她,让她沦陷在畸形的情爱之中。是,亨伯特是爱她的,但是这种爱和毁了她没有区别。” 爱能成为扼杀一个美好生命成长的理由吗?反观可见爱情只是人类定义的谎话,它存在却不该如此伟大到成为借口。自私的爱也是爱,宽厚无比的爱也是爱,爱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不是一句“我爱你”就能无视一切的。在有一定学识和见识经历的情况下,这老教授还是选择这么做了。爱不是肮脏丑陋的人格的遮羞布,不是性化还没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女孩子的理由,这是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 但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在成长过程里就一直被pua和性化的女孩们一样,她们的经历造就了她们复杂的思维和三观。无可否认她们确实是受害者,可她们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亦或是成为了一个个“不完美”的受害者。这点从片后面女主会通过利用性吸引力这一点和男人来做自毁式的交易来得到更多的自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很普遍。 漂亮的花朵吹着风却无意识地宣告了自己成熟的芬芳时,也可能会成为蜜蜂席卷而来的理由。弱势一方的反抗永远只会被无视或者当做撒娇的小脾气,那像看宠物一样的眼神甚至可能因此被激发兽欲。即使到如今在我没有任何想法的情况下依然会被客观地审判起来,我想拥有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做自己的自由,却常常被社会附上别样的色彩。即使你可能什么都没做。 他依然可以给你安上千万个理由并找到无限个为他自己脱身的借口。只要他想。 说的口语化一点就是,只要他在绝对力量上是压制于你的,你在他眼里都是秀色可餐的猎物,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让他误以为是允许的信号,是爱上他的征兆,自负貌似是大部分道德败坏的男人的通病,亦或者说在他心里你们至始至终都不是对等的,你从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是一只在等待主人的玩偶,一个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工具,你只能也必须是愿意的。 这是力量和伤害性的差距。 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小心翼翼地看着他们的眼色生活,不能永远缩起爪牙翻开肚皮像小猫一样等待庇护,自愿向具有侵略性的高权者示弱从来不会有好下场。这是她以死言明的道理。我们应当去变得强大,去追求平等的对话,才能有自由为自己辩护的可能。 补充: 1. 这部电影是从男主视角展开的,如若是女主视角就该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了。 原著的作者纳博科夫:洛丽塔不是一个放荡的小女孩 ,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她自身的意义从来没有在非人的亨伯特的爱抚下苏醒,她只存在于亨伯特那充满欲望的目光之下,只存在于那毁灭了亨伯特欲望的幻景里。“我还是要重复,洛丽塔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 2. 夸克对这部片子的介绍竟然是讲述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妓女洛丽塔的禁忌之恋,网上大肆铺张的也都是双向奔赴的爱情解说,即使母亲因为要和男人结婚了所以把她送去学校寄宿,她生气的打了继父,也会被解说成:“听到男人要跟母亲结婚,洛丽塔因为嫉妒所以生气地打了他”……各种孩子正常的撒娇闹小脾气也被解读成了调情。她的美成了原罪。 3. 她是被他称作洛丽塔的,他爱“天真可爱的萝莉”却做着一系列伤害她的事,他从未真正把她当独立个体看待而是一件归属于自己的所有物,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自己的胜利品。是否在过去的历史长河里,出现在各种受人尊重和敬仰的画家的画作里的美丽女子,也是如此被看待呢?她们也有自己的灵魂思想吧,她们也曾是活生生的人,她们的美丽被以男人的视角留下,多数怪异的让我感受到作者是在看一个“瓷器”。她们有多少也经历过和Lolita类似的事呢…… 4. 这个高明的叙事手法骗掉了无数的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以及事件当事人林奕含在采访里提到的“会不会艺术从来都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言论。我想她曾和我一样无比信任文字。但无论是日常对话还是书本著作甚至于影视,这种欺骗性的手法都可以存在。在二零二二年底经历了背叛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可塑造性,语言本身只是一种方便交流的工具,不具有可靠的或者真实的属性,一切要看利用它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可以具有欺骗性 ,可以有着难以被看透的修饰性,同时也可能是误解出现的根源。原著的作者纳博科夫公开声称自己的小说就是一种揶揄式的模仿 ,而揶揄模仿的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 。他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因为世上没有逼真的模仿 ,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现实。 想起来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对于人设的描绘是难以经过考究的,这也导致了它完全隔离开现实世界,只能是作者表达的工具。它们完全平行于我们的生活,很难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文学到底是追求什么? 想起来更早些时候的思考:文学是温饱之上的产物,是非底层受压迫者的输出。那些一直在承受苦难的人(如无法接受教育、一辈子在生存中挣扎的群体)往往无法发声,而社会只能把聚光灯打在少数能够通过玩转意识交流的优美性进行表达的个体上,这种偏差极易掩盖结构性压迫的残酷。而其实前面所有的“文学”改成“艺术”也一样可以通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女孩们,请选择艰难但正确的道路,不要害怕付出代价而盲目选择
下一篇:不相信就不要拍,糟蹋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