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青蛇》:色相之下,是贪、嗔、痴的悲惨世界

水之身姿蛇之腰,断桥伞下云雨谣

红尘色相真堪笑,水泽孤泪悲寂寥

今天,华语影史经典《青蛇》以4K加长版的格式在全国上映。

鉴于大家对这部电影都很熟悉,我将从佛教术语“三毒”入手,重新审视并梳理剧中人物,以期带来点儿新的启发。

“三毒”是指贪、嗔、痴这三种情绪。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人间一切烦恼的根本、恶的根源,使人堕于生死轮回不得解脱。故“三毒”又称“三火”、“三不善根”。

具体来说,“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产生的不知餍足的追求和占有欲——在片中以许仙为代表;

“嗔”是愤恨之心。指因厌恶而产生怨恨、恼怒、仇视的心理和情绪,直至打骂伤害他人。“三毒”中属此毒为最恶——在片中以法海为代表;

“痴”又作无明,指人皆有迷暗之心,因对世间情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发种种烦恼。无明就是无智慧,也即愚痴——在片中以白素贞、小青为代表。只不过,她们“痴”的对象不同。

下面分别来谈。

一、法海之嗔

小时候看赵文卓饰演的法海,总觉得这个人身上有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邪火”,但那会儿对他的认知仅停留在“道貌岸然”、“卫道士”的程度。时至今日,我大概明白法海的“邪火”因何而来了。

——首先拜人类所赐。

且看影片开场的镜头语言:片头本是“爱如流水、变幻不定”的写意镜头,一阵火光后,人类登场。

我们发现在红尘中翻滚的人类各个奇形怪状、面目狰狞、宛如鬼魅,法海站在高处俯视众生,凝视这愚顽不化、争斗不休的丑陋人性。然而,作为得道高僧、世外高人,他有的只是一种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他无法介入、更无从改变眼前这个人类社会。相反,他还要对这样的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心之所恶与行之所需的矛盾和断裂,引发了法海之“嗔”。

厌恶人类且不容于世的法海需要平静。镜头蓦地一转,“火烧火燎”的人类世界消失,云山雾绕间,法海孤立于水面之上,脚下涟漪重重,“高人”的内心何其孤独。

法海的“嗔”需要一个出口:这“嗔”明明因人而起可他又必须“慈悲”人类,“嗔”既无法在人群中释放,就只能往比人更低一等的妖界转移。因为“神人鬼妖四界,等级有序”。相较于人,妖是更差劲的东西,收拾不了人、还收拾不了妖么——这便是法海执于捉妖的心理成因。

《倩女幽魂》的燕赤霞在一开始,也存在同样的心理。

捉妖,本是为了平衡内心、精神自洽。可令法海始料未及的是:此举反而引发了更大的内心危机。

他刚收了修炼200年的蜘蛛精,就发现蜘蛛精遗留下的佛珠“灵气不散”。彼时风云变色,天降大雨,法海霎时陷入迷茫。

难道,妖可以是比人更好的存在?——法海绝不能承认这点。否则,他的“嗔”就失去了最后的对象。可那慈眉善目、笑意盎然的老妖明明与刚才畸形丑恶的人类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一个人承不承认犯过的错,犯过错的人总是谨慎的:被打回原形的蜘蛛精换来了青白二蛇的生机。因为本欲收服她们的法海发现二蛇正为竹林中产子的村妇挡雨,因此网开一面,见“善”收手。

其实法海也不全是被眼前的善行打动,二蛇是他潜意识中挑选出的实验品:他留她们一命,是想看看她们将来到底如何,而自己早早收服蜘蛛精到底错了没有。

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执着的人开始反思、试图给坚不可摧的价值观凿开一个豁口时,他的内心往往得不到喘息,反会迎来更大的混乱:村妇衣衫不整、面红耳热的曼妙胴体自此像梦魇一样在法海脑中挥之不去。“佛门要紧守色戒”,可法海,作为一个一心要将一切欲望当作解除对象的出家人,却被无心看过的充满色欲的场景深深迷住了。

这也难怪:未曾动心才能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前提是:未曾见识过欲望的对象。欲望,如洪水猛兽,亦如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便一发不可收拾。

金山寺内、金佛下方,打坐静修的法海心神不定,满脑子都是村妇的赤身裸体。瞬间佛光黯淡、魔障攻心——

一群白色、圆头、长尾的“妖孽”出现在法海身边。

它们来自法海的“意识流”。再强调一遍这些“妖孽”的特征:白色、圆头、长尾......没错,它们象征男性生产的那玩意儿。

——这不是我想多了。法海问“妖孽”:“为什么不怕我?”;“妖孽”答:“我们在你那里来的,怕都要来啊。”以下这一画面都不是暗示了,是明示。

法海惊得一跃而起,旋即大开杀戒。他在与自身的欲望交战、与自己作战。对此,众“妖”嘲笑道:“色戒色戒,有色不戒;善恶不分,有怪莫怪;红尘红尘,颠倒鬼神;六根不净,哎呀出家人。”

至此,我们便捋清了法海将自己逼入极端的心路历程:对人嗔——对妖嗔——终于发展到对自己嗔。

一个连自己都恨、连自己作为人的正常欲望都要否认和弃绝的人,是危险的。在某些非凡卓越的人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一种超越人性想当“神”的冲动。其实,“弃绝一切欲望”的欲望恰是最大的欲望,而“神”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法海从“与自己作战”的那刻起,慢慢沦为自己和他人的绝对暴君。

有个细节:法海驱除“妖孽”用的是火;在他战胜“妖孽”后,打坐的蒲团起火;当他最后大战白素贞时,露出的是背上的“火龙”——法海一直是个“火”很大的人。再想想先前讲过的:“三毒”(贪、嗔、痴)又称“三火”,而“嗔”,为“三毒”中最恶者。

除了出家人需守色戒,法海无法直面自身情欲的内心深层原因依然是:他讨厌人。丑陋的人类沉迷于欲望(影片第一幕)、自己心性大乱又因人的欲望而起(村妇产子是性欲的结果),他绝不愿“天生慧根,道行高深”的自己跟这些他瞧不起的生灵一样,因此他不但要根除自身的情欲,他还看不惯人的情欲、妖的情欲——这就是他一定要拆散许仙、白素贞的原因。

接下来提一处很多人都没看懂的情节:法海要小青帮他修炼定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并不证明法海被小青诱惑。先前小青主动上前抱住法海,被法海叱责“大胆”。小青不解道:“姐姐都是这样对老实人(许仙),老实人好高兴的,为什么你这么生气?”——法海脸上瞬间露出嘲笑的表情,他笑小青竟拿自己与懦弱的凡夫俗子相比,这才顺势提出让小青助自己修行:“如果你可以乱我定力,我就放你走。”

其次,这场比拼的结果是法海输了。恰如“白色圆头”的妖孽有所指一样,水中灰黑色的巨蛇亦有所指——那不是小青的尾巴,青蛇的尾巴是绿色的(电影先前展示过),且从之前的画面我们能看到:小青在被蛇尾环绕时,是有腿有脚的。

那这尾巴是......

嗯,没错,是法海意念幻化出的......他的那个东西——蛇在古代常被用来隐喻生殖繁衍能力,关于这点,当年的天涯已有人从“欢喜佛”修行的角度详细讨论过,我就不多赘述了(从欢喜佛双修角度去理解法海与小青的水中一幕有些道理,欢喜佛来自佛教密宗,而法海的原型之一为唐朝印度僧人善无畏,他在唐朝传授密教,被誉为汉地密教初祖。)

色诱法海这一幕是如此重要,乃至《青蛇》全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小青的丝衣顺水飘走,这属于剧情前置。

法海的“没忍住”相当于阿难输给了摩登伽女,这叫什么事?于是输了的法海又“嗔”了,他扬起拂尘、气急败坏地攻击小青(注意拂尘打到水面,又是火光冲天)。

法海宁可食言也不肯承认原来自己也只是一个凡人,竟也拥有“凡人的欲望”。因为,他恨凡人。

“大威天龙、大罗法咒、般若诸佛、般若叭嘛空......”

对人失望、对妖失望、更对己失望的法海在水漫金山、与青白二蛇交战之际,他的“嗔”达到了遮天蔽日、气吞万象、拥有最大破坏力的程度。然而,伴随划破天际的一声婴儿啼哭,这“嗔”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瞬间化为虚无。

“原来她真的修行成人?你们骗我......白素贞不是人,不会的!不会的!”

——“不会的”这句自欺欺人的话,法海当初意识到收错了蜘蛛精时也说过。

为什么白蛇产子会让法海崩溃?并最终浇灭了他的“嗔”、打破了他的“我执”?

首先,人、妖结合居然能诞下人,这证明法海一直信奉的“神人鬼妖”的等级秩序并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通过先前的论述,你已经明白:法海之“嗔”最初就是因人而起,可他无法面对这点、大概也没能意识到这点,所以他的“嗔”就只有从人往人世、往妖、往自己身上不断转移扩大。法海讨厌丑陋的人性、更讨厌人欲造成的这一人性,追根溯源,他其实一直在与人交战,可他却误以为在与妖作战。

如今白蛇产子的事实曝光了法海这一曲折的内心隐秘,它令法海看清了自己:原来,他就是喜欢与人为敌,这与他“我佛慈悲”、“普渡众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完全背道而驰。

不妨想想:面对金山寺陈尸海上的万千尸骸,法海可有过半点真正的同情?他的“慈悲”在哪?一句轻飘飘的“连我自己都先功后过”而已——原来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杀伐无度、冷酷无情的......凡人。

当一个人看清了自己,他就获得了平静。所以法海最终接纳了人,也接纳了作为人的自己。

影片最后,“回归凡人”的法海抱着白素贞的孩子。耳边,是婴儿初识世间的凄恻哭声;眼前,是一片被洗刷干净、白茫茫的大地。水泽之上,孤立木鱼的法海终于体会到了极致的孤独:

你一开始,对人不满意;可你最后抱着的,仍是个人。如此,你的“嗔”再无以为继。

二、许仙之贪

小时候就不太喜欢吴兴国饰演的许仙,觉得这个人无能又懦弱,不知道白素贞看上他什么。后来发现许仙不过是白素贞轻而易举打下来的战利品,而他之所以会被挑中,只因为他足够普通、足能代表普通人。

——白素贞需要依靠这种“典型的”普通人来修行。

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其实是:贪。要说有多坏,也委实谈不上。

许仙之“贪”,已经通过法海之口说出来了:

“许仙,人世沉迷于贪。你沾完色,又要财,全部都是贪念。你爱完一个又一个,亦是贪念。你再沉迷下去,就会让妖精控制。”

面对法海的斥责,许仙的反驳很有意思:“我不是你说的那样。就算是,都不关你出家人的事。”

好一个“就算是”......

法海和许仙才是针锋相对的真正“冤家”:法海厌恶红尘、许仙贪恋红尘;面对心中难以启齿的欲望,法海动辄金刚怒目、暴跳如雷;许仙往往无从招架、瞬间沦陷。所以一心摒弃欲望的法海一看到欲望的奴隶许仙就大气不打一处来。

许仙跟白素贞的爱情源于典型的见色起意。烟波浩渺的西湖之上,许仙贪婪的目光在白素贞胸前游走,一个修炼千年的猎手向她的猎物抛出诱饵,后者果然上钩——请注意白素贞识破“老实人”假正经之后的眼神,绝了。

当许仙听老道说白府附近有蛇妖出没,内心明明恐惧却依然不肯离开是贪;当他第一次正眼看到小青时,立即像被勾走了魂魄依然是贪。

请注意以下两个“互相拉扯”的对位画面:它们一个来自初见白蛇,一个来自初见青蛇,象征许仙内心对情感的贪婪。自此往后,这个“老实人”就一直在两个女人间摇摆周旋,所幸他没遇见第三个,否则,一样的。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大量展现许仙经不起诱惑的“滥情”镜头。一句台词没有,全靠画面传递——这点,值得如今的电影好好学学。

某种程度上,正是许仙的“贪”将所有人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早在许仙被现出真身的小青吓破胆死去之前,他就确定了家里的两个女人都是蛇妖——只不过上一次,小青露出的只是尾巴,没把他吓死。

也就是说:许仙对美色的贪恋让他一直不舍得逃走,他明知自己有危险却甘愿沉沦温柔乡。他的贪婪导致了他的死亡——导致了白素贞、小青盗取灵芝去复活他——导致小青落入法海之手——导致法海因“斗法”失败,挟许仙报复她们——最终导致“水漫金山”的事态失控。许仙之贪,酿成了所有人的悲剧。

现在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小青在僧群中发现被封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斩断七情六欲的许仙后,流下一滴泪并对他说:“你出卖了我们”——

许仙“出卖”的到底是什么?他不是为白素贞、小青二人的性命着想才被迫剃度出家的么?

许仙出卖的,是白素贞“从一而终”的爱情理想。或干脆说:爱情幻想。虽然这一幻想早在小青几次三番勾引许仙并屡屡得手时就已然破灭了。

别看王祖贤饰演的白蛇风骚入骨,但她真正践行了“从一而终”的爱情信仰:盗取灵芝前,白素贞无视小青“仙鹤难缠,你会受伤”的警告执意前往,这是将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灵芝到手后,面对前后夹击的仙鹤和法海,白素贞只留下一句“你自己小心”便先行离开,这是将爱情看得比小青的生命更重要。

可救回许仙后,“爱情至上”的白素贞看到了什么?她看到刚刚还魂的丈夫即刻被小青勾引——至迟在那个时候,她就意识到人类歌颂的“从一而终的爱情”或许是个假象,可她回不去了,因为她已怀了许仙的骨肉,这意味着她也成了人类。

作为一个人,即使发现人的爱并不可靠,又能做些什么呢?

故而面对法海的漫天袈裟,白素贞毫无惧色。即使小青提醒她“还可以走的”,白素贞也做好了以肉身向曾经的信仰祭奠的准备。

可许仙只是个毫无信仰的凡夫俗子。在他眼里,生命比爱情更加重要。所以当他知道法海会来收妖时,会跪求白素贞和小青快点逃走;当他看到白素贞和小青身陷险境时,会选择“牺牲”自己、牺牲爱情去保全她们的生命。

可这不是白素贞想要的答案。

若“人间有情”的终极答案竟是生命为大,那白素贞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出许仙的意义何在?只顾生命的话,那一千年的白蛇和五百年的青蛇继续在紫竹林修炼就好了,又何必来到人间,去体验凡人区区几十年的“真情”?

——这就是小青口中“背叛”的真谛:许仙背叛了姐姐“从一而终”的爱情理想。如果他有对爱的信仰,大家就是一起死了都无所谓。

所以小青一剑刺死了许仙。他要教会这个贪恋美色、贪恋生命的“老实人”,什么是“从一而终”——就像自己对姐姐的感情那样。

三、青白之痴

小时候看王祖贤的白蛇,只觉妖娆妩媚、美艳不可方物;张曼玉的青蛇,怎个古灵精怪、率性天真。长大后发现,性格反差极大的姐妹其实是一样的人——

她们都是痴情的人。

只不过:白素贞的痴情对象是许仙,小青的痴情对象是姐姐。

最能体现这点的一幕来自结尾。白素贞在生命垂危之际依然不忘嘱咐小青:“小青,趁法海心神不定,袈裟有破口,你快救相公,不然就前功尽废。”

小青一愣,难掩失望之情,随即说道:“好,我去救他。你老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两姐妹五百年相处都是情?你有没有当我是人一样想过我?”

小青的诘问,让白素贞无言以对。这段话道出了全片两个有情人对“情”的认知存在根本差异。

相较一开始懵懂无知,直到最后都不明白“情为何物”的小青,白素贞似乎是更清醒通透的一个,可事实恰恰相反:白素贞对“情”更加糊涂。

首先,她不太明白“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水漫金山前,白素贞对小青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只知道如何去明白人情世故,依足所有做人的规矩,如果这样都是错,我千年修行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对白素贞来说,修炼成人是千年修行的目的,而学习并领悟人类情感又是“成人”的必要手段。那么,“悟情”(利他)的手段和成人(利己)的目的究竟孰轻孰重?白素贞一意孤行到底是为了许仙还是更多为了自己?我相信就连她也想不清楚。

其次,对人间抱持好感并寄予厚望的白素贞在“入世”之前便做出了如下假设:人间是比妖界更值得生活的地方,因为“人间有情”,而妖需要去学习人的情。

问题是:何以见得呢?

全片第一幕既已揭示出这是个乌烟瘴气的鬼蜮人间,凡间的人早已成了半人半鬼,此种情况下,你以人为模仿对象、学习对象,岂非一开始就错了?

于是我们发现:与热衷观察人、学习人的白素贞不同,小青从开始就对“学做人”的兴趣寥寥:人类走路的姿势她学不好,对人贵为“万物之灵”她也不感冒,她更改不了“捉乌蝇、上横梁,爬上爬下”的蛇类生活习性。

简言之:小青一直对人不怎么崇拜,对人间规矩也不以为然。她才是对的。

而白素贞,明显属于“想多了”。她以为自己挑中的许仙和那些因垂涎自己和小青美色而失足落水的人不同,因为许仙是个主张“读书不为博取功名”并怒斥学生“沉迷女色”的教书先生,白素贞以此断定许仙“老实”——可惜她的观察是错的。

我先前评价法海因何犯下色戒时说:未曾动心才能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前提是未曾见识过欲望对象——这话对许仙同样适用,对所有男人都适用。

情欲情欲,连白素贞自己都无法明确区分“情”与“欲”却盲目相信“人间有情”、许仙有情。这爱情岂非是个一厢情愿的悲剧?

她选中的情郎并未教给她更多的人类情感,倒是把情欲一面无限放大了:他从不为名利的教书先生变成了想要求取功名的脂粉奴隶,彻底击碎了白素贞的爱情幻想。

相较积极“入世”的白素贞,尚未开化的小青由于本就没对人世抱有太大的热情和期待,只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姐姐的步伐,来此繁华世间游戏一遭,反而轻松堪破了人情世相的本来面目。

她学姐姐的样子勾引许仙,结果一勾即中;她不听姐姐的劝告,再次勾引“高不可测”、“要敬而远之”的和尚,结果再次得手。所以小青对白素贞说:“你老说我没定力,原来我发觉个个人都没定力,包括飞不出你掌心的老实人,还有终日说要敬而远之的和尚,你花那么多时间去做的事,我一下子全都做到了,我以为你道行好高,原来都不外如是。”

小青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感情”,就那么回事吧,经不起一丁点儿的考验。怎么,你还没有看清么?

小青对“情”的理解是无师自通;而白素贞属于“不得要领”。

在此还需补充一点:小青勾引许仙和勾引法海的目的是不同的。

小青从来就不喜欢许仙,所以头回见面后就跟姐姐说:“你一千年,我五百年,加起来一千五百年了,就陪他玩?”。许仙对小青来说太弱了,起初她勾引许仙,只是照着姐姐的样子“学习人类的感情”;后来再次勾引许仙,只是为了向姐姐证明:你做的事我也能做到。

小青不喜欢许仙还有一个深层原因:他认为是许仙将姐姐从自己身边抢走了。所以在端午节当天她才会“赖”着不走并向白素贞直言道:“你怕我妨碍你们相处了吧”——这种心理,有点像《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对段小楼说的:“自打你贴上这个女人,我就知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正因为对许仙这种敌意+蔑视的态度,小青才能在最后毫不犹豫地将其一剑刺死:姐姐才是小青最在乎的人,而许仙害死了姐姐。

至于法海,小青一开始的确是有些好感+仰慕的。好感来自法海在竹林中的不杀之恩(因为她和姐姐为村妇挡雨),仰慕因为法海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先前与姐妹俩一起治水)。比起弱不禁风、三心二意的许仙,法海更能激起小青内心的情欲。

然而,小青终究还是失望了。当她破了这个“世外高人”的定力后,一没收获想象中的爱情,二没得到什么义正词严的道德说教,她甚至连一个承诺都没收到,“高人”就像那些被戳破心事的凡人一样彻底破防了,对自己大开杀戒。

从许仙和法海这两个天悬地殊的男人身上,小青看到了“情”的两种形态:要么不存在(许仙)、要么不承认(法海)。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情”,这就是“人间有情”。

姐姐就为这样的“情”疏远自己、想赶走自己,乃至说和自己“缘分已尽”;为着这样的“情”来到人间、化人产子、盗取灵芝、水漫金山......最终却一无所有。

影片最后,小青对法海说:“我来到世上,被世人所误,你们说人间有情,但情为何物?真可笑,你们世人都不知道,等你们弄清楚,也许我会再回来。”

——全片四个人里面:一心想当神的人(法海)、一心想当人的妖(白素贞)和最典型的人(许仙)到头来都没这个最纯粹的妖对“情”的领悟更到位。

小青的终极领悟,刚刚变回凡人的法海自是无法回答。然而,《青蛇》的词曲作者黄霑在全片一开始就用《人生如此》的歌词回答了: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情终情始

情真情痴

何许何处

情之至

这歌词写的就像片尾紫竹林的那一滴“泪”。不论你对影片描绘的“情”满意与否,反正......实情也就那么回事吧。

上一篇:二刷细节

下一篇:园导自传式电影,自由者的残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