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不要被奴役

——观Fight Club的一些感想

前言:欲望,使人类成为最高级的动物,亦使人类成为最痛苦的囚徒。当原始的生存欲升华为对物质、身份认同的无尽渴求,人们便在追逐“更好”的路上,一步步沦为被奴役者。

电影《裂缝》伊娃格林饰演的G小姐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欲望。有了欲望,便没有什么能阻挡你。”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们有求知欲,因而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拓展;我们求生欲,因而在危机时刻能触发应激潜能;我们有实现价值欲,因而我们不断实现目标,超越自我……这些欲望既符合个人需求,又能带来积极结果。然而,当欲望突破理性、滑向无限膨胀的深渊,其奴役性便会暴露无遗。《搏击俱乐部》的叙事内核,恰是对物欲异化、本能失控与暴力狂欢等多重欲望困境的深刻解构,即便在上映26年后的今天,依然像一面棱镜,让每个影迷都能从中照见个体在现代性漩涡中的挣扎与叩问。

电影《裂缝》

诺顿饰演的男主是当今无数打工人的缩影:日复一天机械性重复的工作、有一个总找自己茬的上司、收入可观心里却空的能听到回声……这般被规训的无聊日子令他逐渐麻木,不仅患上失眠症,还需通过不停地购物来填满内心的空虚。他在堆积如山的商品标签里寻找身份,以为“拥有”就是“存在”的证明,却没发现自己早已成了消费主义的提线木偶:购物清单替他规划欲望,信用卡账单丈量他的价值,连情绪波动都要配合促销季的节奏。

反观当下,不知从何时起,日历上一下子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节日:“520”“白色情人节”“双十一”,就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从一句温情的调侃,变成了不跟风就像输了阵的社交压力。我们以为用购物车能装满爱意,用快递盒能垒起认同,却在拆封完快递盒的短暂满足感过后,心里更加的空洞——就像《搏击俱乐部》里男主对着满屋子精致家具的茫然。当感情需要用标价来证明,当快乐需要用订单来激活,我们早已在“消费即幸福”的谎言里,成了资本的玩物与囚徒。

影片讨论的另一个欲望,即身份认同的欲望。诺顿饰演的男主,因不善言辞的性格而活成了社会中的小透明,也导致了他极端地认为只有去将死之人的俱乐部才能让对方认真倾听自己。逐渐的,他厌倦自己的懦弱、无能,脑海中想象出了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一身肌肉、言辞犀利、在床上也带着征服欲的强者形象泰勒·德顿,恰是他被压抑的自我的极端投射:我们总在社会规训中修剪自己的棱角,又在午夜梦回时怨恨自己的“不够出众”,于是用想象中的“完美人设”对抗现实中的“平庸”,却不知这种对“身份的执念”,早已成了新的奴役。

当今社会,随着优绩主义在每一个领域的渗透,我们也如男主般被身份认同的欲望给奴役着:作为学生,我们不要命地读书,只为了挤破头考进所谓“名校”,有个好学历,在社会上体面地生活;作为职员,我们为“精英人设”疯狂加班,把KPI刻进骨髓,却在深夜应酬的酒局上,弄丢了对生活的感知力;我们想活成“大女主”,于是发了疯似的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争第一,在每个赛道争先,试图碾压他人,但事实却是,人各有所长,有谁会在任何领域都有超于常人的能力呢?无数个奋战的疲惫夜晚,无数次因未做到最好而焦虑不安,我们最终到底是变成了他人眼中的成功女性,还是在优绩主义的凝视下,活成了社会期待我们成为的女超人模样?

《搏击俱乐部》这么回应:

——“你的工作不能定义你。你名下的存款不能定义你。你开的车不能定义你。你钱包里的物件也不能定义你。”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我的理解是:第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清醒地区分“真正需要”与“被植入的想要”;第二,拒绝活在他者与社会的期待中,唯有如此,才能在忠于自我的道路上接近自由。

总之,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对“欲望”的反思:不被奴役的自由,从来不是摆脱欲望,而是学会与欲望共生。不仅如此,也引发了我很多其他方面的思考,也许有时间二刷三刷厚会写更多观后感。

最后,真的很想夸夸我们糯顿男神的演技!好莱坞的演技之神!另外,结局与歌特女神海伦娜牵手看大楼爆炸的一幕,我愿称影史最浪漫场景之一。

上一篇:时代变了,但规矩还是规矩

下一篇:没有探案剧看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