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6 23:47:20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去看的浪浪山,拍片很多,晚上八点的场次,核心区域几乎坐满了人。画风很漂亮,剧情很流畅,有笑点有共鸣有可爱的角色,整体的观影属性比之前看聊斋时的那种如坐针毡好太多了。
但看完之后,内心空荡荡的,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总想要捕捉内心那种不对劲的苗头,但是毕竟上了一天的班,实在又懒得费脑子细想。
后来,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浪浪山的讨论,有好有坏但好像都没有说清楚我内心的那点“不对劲”。他们关于角色塑造和部分剧情的解读非常细致和专业,而我只能从一个外行的观影者视角,来聊聊那些“悬浮”。
一切都太“正确”了,正确地让人在回味剧情的时候,除了那些显而易见无关紧要的“隐喻调侃”,即没有什么能去反驳“正确”,也找不出什么可以去支撑“正确”。仿佛面前呈现的是一种没有阴影的光明。
回想起两年前看浪浪山的小妖怪的时候那种惊艳感,非常朴实的视角,展示着一个“体制”里默默无名的小妖怪的生活,他的日常那么的用力又那么的无力,他的结局那么的悲壮又那么的梦幻,留白和写实之间,比例刚刚好。很短一篇,对于刚刚开始讨论打工人、狗屁工作的社会环境来说,他的那种点到为止的调侃与描摹,让人可以带入,又可以回味。
但是两年之后,对于这个把“工作”一词已经嚼烂的环境来说,模拟一些职场的荒诞或冷漠,已经不足够让人有多么惊艳的感受,被一笔带过的笑点,变成了被按头共鸣的“正确”
之一。
短篇只用展示一种处境,深意自由人来发散。但是长篇的动画需要遵循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情,从被动逃离到自我成长到觉醒到牺牲,太过标致的跌宕,如果没有能流淌在足够充沛的价值底色里,那些模块化拼凑出来的剧情,每一段都很完备,却拼凑不出一个完备的经典。
抛开每个章节部分剧情的戏剧化演绎,整个故事我看出来的两条核心主线:
1. 他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于是开始了取经之路)
2. 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于是有后续的高潮战斗、自我牺牲、正义成全)
>“他们行,为什么我不行”真的不太行。
这里不想聊结果,只想聊动机。关于结果的不可行性,片里片外都有许多的解读,那是命定之人,是系统内的流程,是普通人无法复刻的捷径。
但是我想说的是动机的不成立,不是对于小妖们的不成立,而是对于带入的观众们的不成立。前期营造的主角处境,无非想让观众带入那些在工作与生活里的无可奈何,觉得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日常处境的一部分,徒劳又无解。
然后突然就要去取经了,这只是小妖们的解法,大概因为他们想要“修成正果”?但是普通人到此就此路不通。像极了成功学的叙事,为什么别人能成功,我就不可以?从小到大听过太多的声音,从学习到工作,身边的社会的声音无外乎“为什么别人行你不行”。老师会说,父母会说,老板会说。久而久之,甚至自己都开始反省,“为什么就我不行?”
英雄主义式的“我上我也行”早就不贴合大众情绪了,比起人人想一腔热血的做英雄,“我不行”有没有活路这个点才在当下更加抚慰和治愈人心。把走投无路的窘境包装成奋起勃发的自我觉醒,模糊掉了所有其它的错误和不合理,变成了弱者才自艾自怜,强者都有自己的经书和西方。怎么不是另外一种像“精英主义”靠拢的绑架呢。只有“行”这一条路,“不行”没有任何的兜底系统。
>“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句台词在电影里出现的很突兀,以至于被突然的口号直接干了个措手不及。停下来思考,也没搞情绪他那个情绪高涨的宣言式输出,究竟来自何处,要说服谁。
比起他“喜欢”的样子,片子里只展示了他“不喜欢”的样子。而这个不喜欢,仅仅停留在不喜欢“欺凌”无辜百姓。这个不喜欢甚至都不能算上“欺骗”,因为他们自己一路都在“欺骗”,是否诚实地面对自己就可以善意地欺骗他人?抛开这个不说,最后的高潮只是不想帮着黄眉怪一起吃小孩。
“惩恶扬善”“助人为乐”“匡扶正义”是否正义的太过轻巧?甚至不需要多么左右为难的选择,颗粒度太粗糙,以至于情绪上无法被真正共情到。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需要面对惩恶扬善的大是大非?大部分时候面对的都是模棱两可的选择,谈不上喜欢,也算不上讨厌。如果对抗的东西不够具体,则自身的轮廓也变的很模糊。所谓“喜欢的样子”,往深了去研究,如果没有大是大非,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电影完全没有去给到新鲜的答案。
这当然是一部在电影院里看了两个小时不会觉得亏的电影,密集的人工笑点与正确的价值输出,也有人物偶尔的闪光与可爱。论画工,论剧情,论角色,论分镜,论审美,都有许多可以夸赞的优点。大概是我太期待它能讲些新的东西了,才会在看完之后,觉得立意很悬浮。
大概也是因为我自己的困惑始终没有被解答,比起把别人英雄主义的理想安在自己的视野前方,还有什么别地图可以指引方向吗?我当然知道屠龙的路上一路的经历都是财富和收获,但普通人的西天又在何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