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视觉史诗,叙事是史

一部优缺点很明显的商业大片。 先说优点。 第一,画面很有质感,美学价值很高。摄影和导演绝对是用心了的,影片整体的调色构图非常高级。我现在能想起来的画面也有很多,都很经典。 比如开头风吹野草,草低伏下来,镜头拉远,远处是深蓝翻涌的海水,接着天亮前略暗淡的蓝调天空,一瞬间我想起了一句诗:“风吹草低见牛羊。”当然这句诗放在这里并不完全适配,但这确实是极具美感的镜头。放在影片第一个画面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能让观众代入。 同样是极具美感的镜头的还有村民们在夜里挑着灯,抬着尸体招魂。整个画面相应地变得很黑,但它是黑的很有层次的,远处是清淡的月光照着平静的海面,呈现一种幽深的深蓝色。近处的山是漆黑的,山间唯一的亮光是村民在乡间小道上提着一盏盏灯形成的游龙,它没有密集地亮成一片,而是间隔起来,像是骨节成了一种支撑。我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禅意和神性的。 还有朱一龙饰演的阿赑倒在海面下,日军持枪不断地扫射,鲜血染红了海面,深蓝的海水,鲜红的血液之间由黄色和绿色过渡,仰拍视角看到人物不断向下坠落。这个画面像是太阳坠落,回头再看也是有隐喻性的。同样在水下的还有一场是阿赑死亡,他看到阿荡向他游来,空旷的水域只看得到两个人,隐约有宏大与渺小的对比。 另外还有几个个人很喜欢的镜头,也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但很戳中人心的。阿赑杀了日本兵后古铜色的皮肤淌满血,他将头发往后一抹,眼神随即表露出凶性,这是非常具有暴力美学、疯狂而原始的镜头,冲击性和力量感兼具,人物在此刻甚至有了一丝邪性。再有阿赑背着阿荡回家躺在床上,一个眼睛紧闭,脸色青白,一个眼眶红着,尚存血肉。这一幕在大荧幕上的冲击毋庸置疑。最后一个,也是我最有感触的镜头,是阿赑来到沉没的里斯本丸,掀开了已经在水下的二号舱的舱顶,镜头是从最深的水底往上拍,所有人都死了,漂浮在水中,扭曲着肢体,生前的挣扎被定格,从下往上,圈口越来越小,螺旋着向上最终剩下那个小口,是生者向下与死去的肉体对视。我曾看到过一位读者写得书评,“死神吹了一口气,生命就四散纷飞了”,是的,就是这样,生命轻轻地游走了,漂远了。 第二,音乐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万物洪荒”那一段,绝对的神来一笔,点睛之作。像是远古时的祭祀,神性与肃穆并存,歌词简单到极致,诉说着很简单的日升月落,潮涨潮落的现象,天落了雨,就成了地,潮起潮落,就成了岛。它写得是朴素的人们对世界最本真的理解。永恒开阔,悲悯神圣。然后是英俘在船舱底,知晓自己必死的结局后轻轻唱起的歌谣,在极端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唱的却是只有淡淡的悲伤的歌谣,是故乡的山水街道,是皮卡迪利大街。如果说前两首歌都是宁静的、肃穆的、庄重的,那么渔民出海救人那一段的高潮歌谣又是另一种好听,初中音乐课上学过一种体裁是劳动号子,介绍的第一首歌就是纤夫们在吼着“嘿哟诶”,劳动号子这一类歌都是这样,朴素直白的词,喊着吼着的调子,抓大鱼,睡好觉,寄托着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愿景,故而更有一番动人。就像是唱山歌,在山里种地的人们因为山的阻隔,往往只能大声唱着山歌,于是群山的山头就一个个响起了回应,海上也是,吼着无数人回应的调子,不需要回头就知道兄弟姐妹都在一处。 第三,演员尊重角色,演技在线,服化道真实。 三位主角的演技毋庸置疑,除了阿荡在船上执意救人,对扯着他的哥哥喊得两声哥让我有一点出戏以外,可以说演技很优秀。晒出来的古铜色皮肤,风吹日晒的粗糙的脸,紧实流利的肌肉,还有贴合的服化道。演员几乎做到了能做到的最好,能体会到演员的用心,下了大功夫。 水戏拍得很好,特效也很不错,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是很不错的片子。而且不能否认导演、整个剧组初心是好的,希望将这段历史传播出去,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然后是缺点。 首先是角色塑造功底薄弱。人物缺少复杂性和立体度,呈现扁平化,叙事能力有待加强。而且是几乎出场的每一个角色都这样。 阿荡是善良热血青年,阿赑是冷静有野心疼爱弟弟最终被感染决定救人的战神,阿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女性。阿荡的人设太过老套,热血而冲动,善良又有点鲁莽。倪大红饰演的岛上的老大仿佛只是为了煽情和最后阿花砸墙而存在,同样和阿荡被绑去日军船上的几个渔民几乎是毫无记忆点。镇守岛上的日本人的首领除了不穿衣服花白的肉也是让人想不起其他情节,只是因为剧情需要,所以他存在。反而是教书先生和保长有点深度,但也不多。不是不能有单薄的人物,但当一个影片全都是脸谱化的人物时,编剧和导演对角色的塑造和理解无疑是失败的。 主要角色是要有深度的,阿荡在被渔民排斥下依旧有一颗赤子之心,会不会有哥哥的教导?可以有一两个镜头,是渔民偶尔会给他们一点吃的,台风暴雨时的关心,从最开始认为他们是海盗之后的排斥到慢慢发现他们本性不坏的接纳,也可以拍兄弟俩对渔民的回报。这样,弟弟的善良有了更有力的支撑,哥哥之后的屠杀与拯救有了除了复仇以外的支点,渔民们的善良有了更多的细节和具象化,也不再需要阿花和哥哥几乎可以说是不知所谓画蛇添足的感情线来联结渔民和兄弟俩。哥哥的冷漠和野心,是不是可以来自于年幼时受到的冷眼,又可不可以回归到国人最朴素的观念——通过双手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哪怕是不起眼的角色,也同样可以设置记忆点。倪大红饰演的角色死后我一直在期待后面会有镜头闪回,通过几个画面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饱满,然而没有。千金几人被绑上船后思想的改变也很轻飘飘,我几乎什么都没想起来。作为老大,他的坚守与责任来自哪里?而作为最普通的渔民,他们对家人的牵挂,对英俘的感悟与思考在哪里? 关于阿花的叙事我没有要评价的,对于一个长期封闭的海岛上的人来说,也许封建观念会更加根深蒂固,阿花想要证明自己也应了那句“妇女能顶半边天”。 而最让人难受的是,渔民的群体是苍白无力,没有主体性的。他们总是在被推着走,看似有很多人,然而这个群体主动干了什么?好像没有。回想影片对渔民的塑造,镜头很少,集中在出海救人。阿荡救人,他们看着;村民被绑,他们看着;里斯本丸沉默,他们看着;阿赑一个人出海,他们看着;阿花砸墙,他们跟在她后边,沉默看着。甚至连救人,都是在阿花的感召下,才最终决定。而哪怕是救人,也是阿花指挥着,他们听从着。 明明历史上我们的渔民是基于骨子里的善良,是因为海上有难必救的传统,是因为最朴素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在发现落水者不是日本人后立即架着一艘艘自家出海的小船不断往返救人,到了影片里,呈现出来的却是因为他们帮我们打日本人,所以我们要救;因为有几个人带领着,所以他们才救;因为剧情需要高潮,所以他们开着一艘艘大船,来救了。 导演不相信国人朴素的、血脉中生生不息的集体的善良,所以他不断为渔民出海找理由。 这就是不合事实。 所以影片变成了三个主角的舞台,展示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这让我感到不舒服,因为我很少看到人民史观的展现。 角色塑造浅薄是最大败笔。 而前面的叙事冗长无聊,有效镜头不多,教书先生对满江红的callback也只能说无功无过,甚至有点尬。人物死的太轻易了,像是一本还没展开就被撕毁的书,导演想通过这个展现日军的残暴,然而我甚至没有看到一本翻开了的书。 接下来是不符合我个人审美的地方。 第一,在中日民族矛盾下制造国人内部矛盾。就是阿荡救英国人这段,所有人都在责怪他,然而真正该被仇恨的、真正制定规则的日本人被忽略了。内部的冲突让人感到难受,仿佛我们的渔民是愚昧的,只看得到眼前的,苟且偷安的人一样。 第二,剪辑叙事问题。(也许是我个人挑刺)印象最深刻的是阿赑把阿荡背回来,镜头开始不断切换,阿赑把阿荡放在床上;阿赑背着阿荡在山坡上;阿赑侧脸痛哭;阿赑背着阿荡走。这一段处理让人感觉像是阿赑把他背回来放在床上,马上又把他背起来埋葬。其实闪回是不必要的,这一段直叙,观众的情绪随着阿赑由悲伤到痛哭不断推进,然后又随着阿赑把阿荡埋葬渐渐归入淡而悠远的哀伤。类似的不必要硬炫技的镜头还有,让人感到无力。 第三,高潮没起来。全片高潮应该是在大水窝子那里,但它的存在好像就是凸显阿花和阿赑的羁绊,然后让阿赑去死。大水窝子就没了。它让我产生一种力量已经积蓄,然而拳头没有挥出的无力。情绪被吊在那里,不上不下。 这是我对东极岛的全部感受与评价。 也许我们该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传递中华价值观念,讲述历史的影片应该是怎样的?

上一篇:男女主我给5分,导演编剧我想给负分

下一篇:三块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