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他们棋逢对手又惺惺相惜,攻克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法庭。

“一千个律师绑在海底,你把这叫做什么?”
(What do you call a thousand lawyers chained togather at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
“一个好的开始。”
(A good start.)
Excellent work, Counselor.

他们棋逢对手又惺惺相惜,攻克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法庭。


1-他好像没做错什么,但整个世界开始与他为敌

在确诊艾滋之后,安迪正常的生活戛然而止,他甚至没办法为自己定罪或者辩护,他太快就受到了惩罚。

整个世界开始与他为敌。在病痛和法庭巨大压力的同时,所有的镜头和谩骂质问也都涌到了他的面前,他或许并不完全无辜,但显然已经足够不幸。

而在个人绝对的利益面前,他人的不幸让虚伪利己的人产生了……微不足道的同情。

那些律所的创始人。

他们的同情,就像我正在经历的夏天午后一样,被洗衣机拧干的床单剩下微不足道的水分,还没见到太阳就已经快要蒸发完全。他们的同情也只不过是高温下一丁点短暂的潮湿。

2-人好像直到死的时候,才能更清晰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好

之前刷到过一个如何提高效率的讨论,有人说,就像拍摄Vlog一样去生活就好了,就会好好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钟。

好巧,等到安迪确认自己患了艾滋,并且决定起诉曾经任职的著名律师事务所,他的时间开始倒计时,他珍惜地用摄影记录下一次郑重的家庭聚会。

或许如果没有他即将到来的死亡,这样的聚会再晚一些来,越近的风景越不想去看,越容易做到的事越想要拖延,因为足够简单而不去做,总以为还有太多机会和时间,直到意识到并非如此。

人类本就短暂的时间中还充满了意外,也并没有那么多机会。

而死亡或许也可以成为庆祝的理由,葬礼太肃穆无聊,最后的派对和音乐反而更值得珍惜。

安迪说:“我把痛苦带给爱我的人。”
(I bring sorrow to those who love me.)

可是爱和痛苦或许本就是同一样东西的两面,得到的幸福越重,失去的时候也越痛。

大部分人类终其一生都困在不同的情绪之中。看得开看不开也没什么吧。

对我来说,情绪无论如何都是很美的东西,是在整个宇宙中都显得弥足珍贵的东西。刘慈欣书里的三体人不懂得欺骗和谎言,大概更不懂得任何情感。而《星际迷航》里的瓦肯人不擅长表达爱和情绪,自诩古老而深沉,却也不曾否认。

人类渺小脆弱,情绪和情感,像是装在朴素玻璃杯里发着光的星辰。

3-正义并非绝对的正义,虚伪的体面其实也是一种谎言

“在法庭内,正义是无偏见的,无关种族、教义、肤色、宗教和性取向。”
(Justice is blind to matters of race, creed,color,region and sexual orientation)

真的如此吗?好像并不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正义也不例外。

安迪当着所有人的面解开纽扣,露出自己的伤疤的时候。就算很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他的心也早就被偏见击穿无数次已经如同伤疤一样千疮百孔。

那些在法庭上衣着体面,道貌岸然的人,他们注视着安迪,注视着法官、律师,注视着每一个人。他们的大脑都在不自觉在窥探:面前的人和男的还是女的上过床?同性恋的性行为又是怎样恶心的画面?他们的视野里充满审判和歧视。

然而对任何人来说,去除这样的滤镜都并非易事。

3-一些人设和编剧技巧

两名主角人设之间的张力:势均力敌的对手转变为 律师和委托人。

关于安迪的人设:

我觉得他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对法律的无比热爱,是他感觉到的他身上最闪光的设定。

他热爱着法律,情愿把最后的生命都耗费在法庭上,他试图成为公正的一部分,想到这样的事就让他无比振奋。

用将死的生命中最争分夺秒的时间去赢得最后的公平和尊重,为将判例法作为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一的公正填补了自己的那部分。

就像他听着最喜欢的歌剧时说过的话,他是人,是感情,是神明。他是独一无二,足够勇敢的存在。

我喜欢拥有理想的人,我总能自以为是地被鼓励,沿用他的说法,或许我也试图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关于米勒的人设:

对他印象最深的一点,居然……是他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是说话/演讲的艺术。

他真的做到了游刃有余,即便是在法庭上,通俗易懂甚至带着幽默的语言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在不被人察觉的时候,用看似普通的对话推己及人,以同理心作为武器为自己取得优势。

我之前听说过一种说法,各行各业的人,最成功的那一批都不是一眼就让人觉得疏远、高高在上的那种人,而是和你像朋友一样能够坐在路边随意聊天的人。

就是这样看似无害甚至取悦的人,才拥有着足够的掌控力和洞察力,了不起的能力。

一些拍摄手法:

安迪去找米勒,希望他成为自己的辩护律师的剧情。

场景最开始从米勒办公室一起荒谬的案件开始记录。

手臂骨折的老男人,试图向米勒申请辩护,他故意穿越了市政厅设下的警戒围栏,然后掉入了被围起来的路面施工坑中,他试图控诉市政厅的失职获得赔偿。

总之怎么想都很荒谬的案件,但米勒说 ok,案件成立,并且费用从赔偿金里出,显然他胸有成竹。

但是面对下一位,身为委托人的安迪的案件,他却拒绝了,他说案件不成立。

他完全不想接这样的案子,而从不想到想,这样的过程正是电影的叙事魅力所在,所有观众在等着他的转变,在等着案件的结果,所有人都对这个都是有期待。

而这是我还做不太到的。很多时候,连我自己都对自己写的故事没有期待。

我就是《故事》里说的,那群还没学会打字就蜂拥到了打字机面前的人之一。

另外记录下来的两个句子是:

1-米勒的提问:究竟是“正常人生而平等”还是“人人生而平等”?

2-艾滋病人的自述:“我没有罪,也不无辜,我只是想活下来。”

没什么想说的了,觉得很棒。

上一篇:燃烧的女子肖像

下一篇:“寡姐”最新大片,全球超8亿票房,竟是全系列票房和口碑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