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5 11:48:12
笔者7.26日和朋友看了«你行你上»,随后一个月,一方面俗务缠身,另一方面总想看看大家到底对这片子有什么想法(结果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评论),影评一鸽再鸽。现在终于想起,遂记录些想法,关于姜文,关于«你行你上»或者它的原定名«英雄出少年»。 本篇与姜文过去的电影有相似也有不同,不再只是关于某段被强制扁平化的历史的反复陈述——当然对于有些事,如实陈述本身就表达了对流行叙事的控诉。抛开表达方式是否失当,«你行你上»往前更跨了一步,重新掷出那个杨曦光为之坐牢十年的母题:“中国向何处去?”它在“叫好”和“叫座”上的双重失败或许也正因如此,毕竟“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到蛋”,自己都没有答案的问题,又怎么能让观众满意呢。 让我们先回到他的红色旧作,四部自己出演主角的电影,即«太阳照常升起»+民国三部曲。 «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饰演的下放干部,是一个典型的俄狄浦斯式的父亲,其权威被挑战(“天鹅绒是什么”),妻子也与疯妈的儿子搞到一起。 «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张麻子,是个为儿子复仇的父亲,他的儿子六子更多像他的一个稚嫩版的分身。 «一步之遥»中,姜文饰演的是马走日。整个故事是他作为一个主人的失格(完颜英之死)与追寻(引导武六并最后跳下风车)。 «邪不压正»中,姜文饰演的是蓝青峰,一个引导儿子复仇的父亲,结尾这个父亲选择放手,在担架上说“我不是你爸,你该去找个自己的儿子了”。 当我们完成如上的梳理会发现,无怪有些迫切想要划分敌我的豆瓣用户把姜文打成“典型的老登电影”:不然怎么每部电影都有个爹呢?事实上,姜文电影里的父亲,不是“爹味”的老登,而更贴近精神分析里那个父亲/主人的形象。 齐泽克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真正的主人是敢于消灭自身的,“我知道猫和斯大林一样干过一些可怕的事,但当猫说出那句著名的'造反有理',一切都不一样了”。同样的,当蓝青峰对蓝天然说出那句“我不是你爸,你该找个自己的儿子了”;当带着小孩们打猎啸聚山林的下放干部面对天鹅绒的疑问威严扫地;当走投无路的马走日跳下风车;当张麻子最后面临事实上的众叛亲离,这就无形地区分了姜文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和令人生厌的爹味老登。 如此来看«你行你上»,一些东西就比较清楚了。应当说,姜文在本片中的隐喻运用更加成熟了,许多意象的对应关系都比较清晰。姜文饰演的郎朗之父郎国任,就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绝对精神,那个主人和父亲,在不同时期可能被叫做皇帝、领袖、舵手、总设计师、元首。而郎朗,这个“东北亚的天才”,就是作为人民和土地的集合的“中国”。郎母周秀兰则是文化根基和乡愁意义上的“中华”,郎朗归根结底是她“肚子里出来的”。这几组对应关系请务必记好,因为在接下来的分析里会反复涉及。 笔者认为,片中前半部分郎朗的成长史也就是换老师/经纪人(道路)的过程,象征着中国自1840以来的全部历史,本篇影评也止步于此,后半部分或许还要“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给出看法。如果你觉得接下来的分析过于离谱过于刻意或者过于东百讲武堂,那我想也不会比索引派对红楼梦的解释更加离奇。 第一位老师名叫沈启蒙,沈(阳)+启蒙(派),喻指满清的改良派道路。相应细节是:初见面即互行旗人礼;女儿在美国而弃教,则令人想起“洋人的朝廷”和满清官僚在美开枝散叶的银行产业。在沈启蒙这边求学的路断掉了,于是郎父(先锋们)不得不离开郎母(传统文化)的场域,去新的地方寻求道路,这个过程里患有色盲的郎父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大量误读。 第二位是欧亚老师,这是个典型的伤痕文学式的知识分子,刻薄自高,有恐左症,害怕集体主义符号,受那十年创伤极大(“你这种弹法,就是打砸抢的弹法!”,看到这里真没绷住)。笔者认为其象征了反赤思想挂帅的北洋政府和蒋记民国。 第三位是带领郎朗走出创伤的林老师,一袭红衣,青春美丽善良,令郎父和郎朗倾心并之后一再回想起。她大概象征着姜文“心里最软的一块”(笑),象征着红色思想、理想主义。这里郎母猜忌林老师的情节,大概映射了民国时期文化界一度传言,那些赤色知识分子“收了苏俄的卢布”,要背弃传统文化,做俄国的附庸,致使国将不国。 其后是诸葛伯乐,大胡子,苏联留学,洋人口音。他对应的历史实体就是苏俄/苏联/第三国际,或者说“正统马列主义”。片中诸葛与郎父的争执,即对应了中苏交恶,郎父要带着郎朗,也就是舵手要带着红色中国,绕开诸葛(苏联)向世界发出声音。期间反复出现的有线电话元素也对应了中苏之“论战”。 与诸葛伯乐几乎穿一条裤子的是葛优饰演的王子曰,名字或许就寓意了本本主义的“凡事必子曰”,他象征了党内留苏派/共产国际派。那句“你不能说你是总设计师,其他人都是临时工”则暗讽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态,令人会心一笑。 在预告片和电影的高潮都出现了郎朗吊在空中弹奏«黄河大合唱»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融入克鲁兹(西方殿堂)前,郎朗最后一次弹奏关于民族和革命的曲子,也是唯一一次观众不是上流社会/体面人而是筒子楼里的平民住户。这场孤注一掷的弹奏在西方取得了空前的效果,五月风暴中学生高喊的“3M主义”,除去马克思和马尔库塞,还有一个“M”就和红色中国有关。 之后,郎朗顺利进入了世界(浦东就是上海,西方就是世界),进入了克鲁兹,在多次挑战中也站稳了脚跟,没有如某人所言被“开除球籍”。 郎朗不再寻找“老师”,而是和美国经纪人(曹操饰演的福尔摩斯)双向奔赴。这对应改开以来中国“摸着美国的石头过河”、响应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问题出现了: 1.美国经纪人反倒从郎朗那里“中文学得越来越好了”,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借鉴的东西、能摸的石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2.跟在他的身后,“机会太少了”,也缺少能够平等对话的地位。 至此,从前清到民国,再到对苏联的反叛,最后一次孤注一掷地上演革命的高潮之后,是对美西方的模仿与合作。当这也不得不画上句号或者省略号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年代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眼前重新浮现的那句幽灵般的话: “中国向何处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播客)〔速通012〕《死神来了:血脉诅咒》:死神杀杀杀杀到厌倦
下一篇:燃烧的女子肖像